IonQ CEO豪言:2027年推出10000量子比特芯片,取代英偉達
關鍵詞: IonQ 量子芯片 10000量子比特芯片 離子阱架構 量子計算發展挑戰
近日,量子計算企業IonQ CEO Niccolòde Masi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將在2027年推出10000量子比特芯片,并聲稱其性能將超越英偉達的Blackwell GPU。他還強調,即便傳統GPU 擁有“整個宇宙的時間”來計算,仍無法觸及量子計算機可解決的問題規模。
量子芯片作為一種顛覆傳統計算技術的新型技術,具有顯著的計算能力、能效比和應用潛力。量子芯片利用量子比特(qubit)進行計算,能夠同時表示0和1的狀態,實現并行計算,從而在處理復雜問題時具有更高的計算效率和速度。而IonQ的量子芯片采用“離子阱”架構,與IBM、Google的超導量子計算機不同,具有較長的相干時間和較低的計算誤差,被視為更穩定的技術路線。
Niccolòde Masi透露,IonQ通過收購英國Oxford Ionics已加速了其技術進程,預計2027年就能把IonQ的量子處理器擴展到上萬qubit等級。他認為,隨著量子邏輯柵極的成熟與誤差修正機制的突破,傳統架構的GPU在某些關鍵應用(化學模擬、密碼學、最佳化)將顯得過時。
IonQ的CEO還表示,公司計劃在2030年達到200萬個物理量子比特和80,000個邏輯量子比特的目標,展現出其在量子計算領域的雄心。此外,IonQ被稱為“量子英偉達”,其CEO表示公司希望成為量子計算領域的領軍企業,類似于英偉達在GPU領域的地位。
然而,盡管IonQ在量子計算領域表現出積極的發展勢頭,但其技術路線和實際進展仍存在爭議:一是量子芯片的硬件成本仍相對高昂。與目前的AI GPU相比,即便是不需要低溫超導的IonQ的離子阱量子計算機方案,也依然需要真空腔體、激光與專用控制系統。二是在軟件生態與云端整合上距離英偉達GPU生態還有很大差距。
業界觀察人士認為,IonQ的藍圖雖雄心勃勃,但短期內可行性不高。目前量子芯片技術仍然處于發展初期,需解決量子比特的穩定性、大規模集成的復雜性等問題。相比之下,英偉達在AI芯片領域(如Blackwell GPU)的領先地位和CUDA生態系統的成熟度,使其在短期內難以被撼動。因此,IonQ要在短期內取代Blackwell或實現其雄心勃勃的藍圖,仍面臨巨大挑戰。
據悉,IonQ公司是一家專注于量子計算領域的公司,成立于2015年,由Harry Weller和Andrew Schoen創立。公司總部位于美國馬里蘭州,專注于開發基于離子阱技術的量子計算機。2021年,IonQ通過SPAC方式在納斯達克上市,成為首家公開上市的純量子計算公司。2021年,公司通過與dMY Technology Group合并,進一步擴大了其資本基礎。
2025年7月,IonQ宣布完成10億美元股權融資,由私募股權投資公司Heights Capital Management, Inc.發起,融資后現金儲備達16.8億美元。此次融資用于加速技術發展和推進全球量子計算戰略。
IonQ的核心技術基于離子阱量子計算機,具有高保真度和可擴展性。公司開發了多種量子計算產品,如IonQ Aria、Harmony和Forte,分別擁有25、11和36個算法量子位。公司還與亞馬遜AWS、微軟Azure等云平臺合作,提供量子計算服務,不過大多數用例仍停留在研究與驗證階段,離AI 模型訓練等主流商業應用仍有一段距離。
責編:Jimmy.zhang
